古代打仗为什么要攻打城池

不知道读者是否想过这个问题,那就是古代两国交战,为什么一定要攻打城池。既然敌人都躲在城里,我方直接占领大片城外的土地不就挺好。

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城市的诞生和早期功能,是个有意思的话题。

城,顾名思义,是有城墙的定居点,一般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。但现代考古学家认为,中原华夏文明的早期聚落多以邑的形式存在,如偃师的二里头遗址(夏都)等。邑,没有大型城墙的围合,各种功能区有规划地分布其中。中原早期聚落之所以敢于不设城墙,可能是华夏部落的人口数量和军事技术一直占绝对优势(有种假设认为夏民族不是本土演化的,而是在“炎帝黄帝时期”外来的拥有先进文化、技术的迁入者),非夏族的小部落侵犯夏邑毫无胜算;而华夏族内部有共尊天子的传统,内部矛盾不会诉诸全面战争。因此,没有必要给居住地建起高大的城墙。

只有在远离中原王畿的地区,为了控制战略资源(如盐、铜锡矿、木材、玉石等),华夏族人沿水路、陆路建立了一些定居点,这些定居点往往三面环水,形成天然屏障;有些人工开凿了环壕,形成“护城河”,开凿壕沟挖出的土正好堆成壁垒,作为防御工事抵挡蛮族。这就是早期城的雏形。

在商代以前,真正的广域国家尚未出现。早期的部落名称,如有扈氏、有易氏、河伯,大多是以地为名、以水为名,体现了统治范围的局限性。早期氏族部落之间更多是联盟、军事共同体之类的松散关系。直到盘庚迁殷之后,大的氏族部落人口超过 10 万;天子之下,又有公侯伯子男的分封。氏族首领为了扩大封地范围,获取更多利益,开始主动开辟新的定居点,实施圈地,最成功者如周人。这时,华夏族的内战更频繁激烈,在牧野之战达到了一个顶峰。

周人用于圈地的新建城池,就和早期自然形成的邑有了不同。除了要防卫住在城里的居民,还要起到戒备整个地区的作用。这和现代战争中航空母舰的作用有点类似,城市成为了机动部队的基地,靠近城市的敌军将随时处于攻击范围内。

长途奔袭的部队过境非己方城市周边,是相当有风险的。部队在野外缺少工事保护,行动也容易被侦察。城中守军可以选择最有利的作战时机、作战位置对野外运动中的敌军进行突袭,甚至在道路上设下埋伏予以歼灭。即使行动没有完全取得成功,也可以迅速退守城内。这种战术对敌方的后勤补给线是致命的打击,粮队、商队很容易被打劫,让前方部队失去补给。

左传中记载的秦晋崤之战,就是一个长途奔袭反被中途伏击的例子。秦穆公趁晋文公去世,准备偷袭千里之外的郑国。秦军投入了 300 辆战车,从冬季出发,走到来年春天,才到了滑国。滑国的地望在河南偃师西南,也就是现在的郑州和洛阳之间,距离咸阳约 400 公里。可见春秋早期行军速度不快,800 里路至少走了一、两个月。

秦晋崤之战
秦晋崤之战

鉴于行军缓慢导致行踪暴露,秦军在一番考量后放弃了攻击郑国的计划,洗劫了滑国就原路返回。到这年四月时,回撤部队经过崤山,被埋伏在那里的晋军全歼。

崤山是在关中平原与河洛平原之间、黄河南岸的天然屏障。从下图中可以看到,崤山支脉直抵黄河岸边,关中与河洛地区往来,必然经过崤山一带崎岖的山路。

崤山地形图
崤山地形图

这场战役教育了春秋时期的军事家们,远征部队必须有沿途城池保护,否则只能速战速决。后来,秦在崤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上借助山势兴建了函谷关。无论绕崤山北线还是南线,都要经过函谷关才能进入关中。函谷关在以后的历次战争中体现了重要的战略价值。

函谷关的位置和地形
函谷关的位置和地形

可见,在春秋中后期,城变得更加重要起来。一国的资本,也开始按拥有城的数量和拥有战车的数量来衡量。从“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”的比例来看,每座城之间的距离估计在几十里到一百里之间。城周边五、六十里以内的辐射圈,都是守城部队可以突袭的范围(步兵一日可达,而牛车辎重至少要走三、五日才能穿越)。这一间距与今天县的规模基本相当,先有城、再有县应无疑义。

最后,需要承认的是,绕开中途的城池不打、直奔主题的例子也不罕见。尤其是在平原上,进攻一方可能出其不意,直捣防守方的大本营。只不过这种战争一般必须进展很快,要在防守方来不及组织力量勤王时,攻下都城,消灭王室。否则久攻不下,补给迟早会成为负担。

我们可以计算,一支 3000 人的部队每月消耗口粮至少 15 万斤,用负载千斤的古代牛车运输,至少 150 车次,这还没有计算车队自身的粮草消耗。也就是说,要维持 3000 人在千里之外(往返一次四个月)打持久战,至少要投入 600 辆以上的补给车队往返于前后方。这个比例显然是失调的,也容易成为被伏击的对象。因此,除非是天子的王师,所经之处都能提供给养,地方诸侯的军队一般是无法任意巡游九州、四处征伐的。

这就是城池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。在和平时期,城市的繁荣推动了工商业和文化发展。诗云,“彼都人士,狐裘黄黄。彼君子女,绸直若发。”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俊男美女云集的繁华之地,那又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了。

《古代打仗为什么要攻打城池》上的一个想法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